铸铁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铸铁厂家
热门搜索:
成功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成功案例

科技时报--智慧气象走进百姓生活——“智”观风云 “慧”知冷暖

发布时间:2021-11-11 09:33:00 阅读: 来源:铸铁厂家

今年3月23日是第58个世界气象日。据世界气象组织数据显示,2017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3年之1。进入2018年,极端天气仍在继续:北极经历了异常高温,北半球人口密集地区遇到极具破坏性的“倒春寒”,澳大利亚和阿根廷部分地区遭受罕见热浪攻击……极端天气给全球带来了巨大影响,“智慧气象”令人充满期待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各类自然灾害交织产生、影响叠加,增加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与此同时,如何更智慧、更科学地抵抗灾害风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干。未来,公众应对气候变化能否做到更加从容?“智慧气象”将如何服务百姓生活?在日前的“世界气象日”开放活动中,经济日报记者走进中国气象局1探究竟。

观云识天精准预报

通过雷达、气象卫星等高科技手段,大幅提升了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对天气趋势科学研判的“智慧含量”

站在大屏幕前,天气衣橱可定位用户所在地,提示今明两天的穿衣搭配,实现瞬间换装;举起不到1公斤的手持气象站房子没签字被强拆怎么处理,周围气象要素信息可实时反馈在机身显示屏上;轻点手机,蓝PI蚂蚁气象数据可视化系统能将单调、乏味的专业气象数据图形化、可视化并具有交互能力……3月24日,在中国气象局组织的“世界气象日”开放活动中,智慧气象科技体验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热情参与。

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是“智慧气象”,旨在凸显发展智慧气象在防御和减轻极端天气、气候和水事件影响,保护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中的关键作用。在生活中添加1点“智慧”,关乎安危冷暖的气象服务情势便更加多元、渠道更加便捷。

那么,气象观测经历了怎样的演化呢?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党委副书记吴可军介绍,人们最初依托感觉感知气象变化;有了无线电技术后,大气观测资料得和时传送,明显缩短天气预报时间;再到升级换代的雷达、气象卫星等高科技成果广泛利用,大幅提升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对天气趋势科学研判的“智慧含量”。

不但如此,科技的利用在提高人们观云识天效率的同时,还将延伸气象服务半径。“传统天气预报从早期的动植物气象台,到现在以数值预报为基础的天气预报,都只能用单个预报点表示1个县城或城市未来几天的天气变化现在基本农田上的大棚可以强拆吗。这类预报方式缺点明显,存在时间空间精度低、预报天数短、气象要素少等问题。”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室副主任谌芸说,为此,中国气象局提出“网格预报”概念,目的是要解决传统天气预报的这些弊端。

“网格预报”是什么意思?谌芸介绍,可以把全国每个城市所在区域,想象成由多个边长为5千米正方形组成的网格。网格预报就是针对这些正方形小区域,展开空间上的精准化预报。与传统天气预报1天只做两次更新相比,实现网格预报可发展为逐3小时、逐1小时乃至分钟级间隔预报,方便公众根据局地天气安排出行等活动;预报涵盖的要素也越发丰富,仅降水天气就分为雨、雪、雨夹雪、冻雨等。

2017年12月底前,我国气象预报服务统1数据源的“1张网”网格预报业务已正式运行,预报信息更新频率由两年前的3小时提高到10分钟。智慧气象让预报服务日新月异,实现质的奔腾。

协同合作趋利避害

智慧气象要与水文和防汛抗旱部门密切配合,发挥资源共享、数据融会的作用,为相干预报预警提供更加高效的天气预报

随着移动互联网及智能终真个普及,天气预报越来越精细,信息传送越来越精准,是否是意味着气象服务足够智慧了呢?专家表示,这仅是智慧气象的冰山1角。

“‘智慧气象’其实不是单纯的气象业务问题,它包括智慧探测系统和精准数值预报模式,和由预报员深厚的天气学知识和长时间积累的预报经验做支持的预报业务能力,并充分利用新兴技术发布信息,从而贯穿天气预报制作流程,触及监测、数据搜集、数值预报、分析、预报预警到预报发布等环节,无1缺席。”谌芸说。

发展智慧气象,既要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也要延续完善流程,为公众提供全方位气象服务。“世界气象组织提出,天气预报要向影响预报过渡。预报员不但需要预报天气,还要专注于大气运动机理的分析和认识,对由于天气导致的山洪、地质灾害等做出重要的订正预报,关注当前天气对相干领域和行业将会产生怎样的后续影响。”谌芸说。

特别在对气象、水文预报有较强依赖性的防汛抗旱领域,智慧气象还可以帮助特定对象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比方,防洪抗旱就触及水利工程的调度,水库在汛期需要注意防洪限制水位,水位不能太高,否则来了洪水难以发挥拦洪作用;同时水库也是水资源寄存处,如果把水位放得很低,1旦没有洪水经过,到了汛期末或是冬季将出现无水可用的局面。”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昆认为,智慧气象应多维度服务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联通上下游资源,提供应对策略,趋利避害。

立足于防灾减灾,智慧气象将如作甚防汛抗旱工作排忧解难?事实上,早在2015年,水利部就与中国气象局展开合作,在国家突发事件预警短信平台等平台联合发布山洪灾害气象预警。但是,目前这项工作的展开仍有不足。

“核心问题是丈量尺度太大,即使在全国地图上画1个小圈,对它实际影响范围所构成的警示和指导作用依然不够明显。”杨昆说,这就需要气象、水文和防汛抗旱部门越发密切的配合,发挥资源共享、数据融会的作用,为山洪灾害、中小河流洪水预报预警等提供更具实操性、更加高效的天气预报。

气象服务智慧升级

在服务领域上,智慧气象延伸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在服务内容上,它准确判断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做好天气影响服务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9颗“风云”气象卫星在轨运行,190部天气雷达参与组网运行,空间分辨率精细到5千米,天气预报乡镇覆盖率达96.7%,气象数据全部实现实时汇交、质量控制和分发;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聚集16个部门76类预警信息,公众服务覆盖面超过90%。气象现代化稳步推动,为发展智慧气象奠定了坚实基础。

过去,1天两次预报就能够满足公众需求。如今,气象信息更新的频率日益加快,仅需10分钟乃至更短;同时,信息的传递方便快捷,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微信、微博和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取得天气信息。气象部门正在最大化利用已有的传播渠道资源,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过去,1方水土“养”1方人,居住的城市为气象预报信息划好了边界。如今,公众要求提供基于位置的服务,走到哪里,气象部门的服务就跟到哪里;公众要求提供基于需求的服务,用户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定制化气象信息便能通达4方。

当前,“我们正处在1个科技创新、‘智慧’升级的时期,现代信息技术之史无前例的速度和广度融入平常生活”。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主任陈振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观测、预报到服务,智慧气象1直都在。在服务领域上,它不但涵盖人民大众的衣食住行,更要延伸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在服务内容上,它不但关注气温、气压、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更要准确判断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做好天气影响服务。

陈振林说,未来气象部门将不断加快推动信息化建设,促进气象大数据高效利用:升级全国气象通讯业务系统,数据搜集时效到达秒级;建设气象大数据云平台,聚集共享气象数据资源,发布《气象大数据白皮书》;推动气象数据格式标准化工作,实现地面、高空标准格式数据业务利用;建设基于大数据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平台,实行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展开重大气象灾害风险和服务效益评估等,助力智慧气象水平的延续跃升。